还不了解:赵匡胤传位的读者,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赵匡胤为什么不把位置传给儿子?
赵匡胤在历史上有诸多头衔:他是宋代的开国皇帝,是一个懂得“杯酒释兵权”的仁慈帝王,是能包容其他亡国之君的仁厚长者,是为弟弟亲身试药的友爱兄长,是五代末年到宋初的无敌战将,还是精通棍术和拳法的一代宗师……。其实,他也是个好父亲。在晚年的时候,他也想让儿子接班,也为此做了准备。只惋惜,有个人辜负了他的一番情意,通过一个雪夜的阴谋,篡夺了大宋江山。这人是谁呢?那就是宋代的第二任皇帝:宋太宗赵光义。
陈桥兵变让政治资源“三分天下”
一切的一切,还要从公元960年1月31日的陈桥兵变说起。在那一天的三天前,大周的朝堂上传来消息:契丹骑兵犯境,急需支援。于是经过了一天的准备,赵匡胤带兵出征。再走到陈桥驿之时,队伍停下休整,赵匡胤自己喝了些小酒,沉沉睡下。此后,突然有人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,大军中立时一片躁动,所有将官都嚷嚷着“拥立点检做天子!”所谓点检者,就是指的赵匡胤的官职“殿前都点检”。此后,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参谋赵普,进行了一夜的串联和运作。第二天早上,便有人拿出了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,他这个皇帝也就从此走上了前台。
由于篇幅有限,关于陈桥兵变的详细情况,咱们就不展开说了。但是从史书上的记录来看,整个事件中,赵光义和赵普是两个核心人物,他们为赵匡胤的谋朝篡位做了不少的工作。所以在朝局稳定之后,赵匡胤封赵普为相,并且让其在独相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。而赵光义则被封为晋王,领开封府尹,成了朝廷中实际上的二号人物。
开始之时,赵匡胤、赵光义、赵普的三驾马车合作无间,开创了宋初很好的一统局面。可是慢慢地,三个人之间,开始出现了泾渭分明的“政治领地”。赵匡胤统领全国大军,主管征伐;赵普主管政治经济,以及全国的事务性工作;赵光义则是在开封地区培植了自己的势力,在哥哥不在时统御全局。一时间、诏令、相令、王令几乎具有同等效力,大宋天下政出三门!赵匡胤确实是拥有实权的皇帝,但是在某些领域,他也必须要向赵普和赵光义妥协,以换取政局的平稳。
二赵之间的权力之争
政出三门的情况,自然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。赵匡胤独坐中军,地位不可动摇。那么,可以谋夺的,就是“天下第二”的位置。所以为了这个位置,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点燃了战火。先是在乾德二年,赵普为了抛开赵光义的牵制,从赵匡胤手中要来了敕令的签署权;之后二人不断地对对方的手下下手,场面非常不堪:赵光义门客的朋友冯瓒,被赵普流放沙门岛;赵普的友人宋琪,也时常要面对赵光义的冷言冷语。双方各使手段,一时难分胜负。
宋代开宝四年,大将潘美平定南汉;开宝五年,南唐大将林仁肇,被后主李煜冤杀;吴越王钱俶,也派人来开封朝贡。南方的彻底平定,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。随着政局的稳定,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日后的长治久安考虑了。他抢先要拿掉的,就是赵普。于是在新贵卢多逊那不断的小报告之下,赵普罢相,改任河阳三城节度。赵光义坐稳了宋代的第二把交椅。
为子谋划
弄掉赵普,首先保证了证券的交接在赵匡胤的家族内进行。那么,当天下一统变得指日可待时,就要推儿子上位了。开宝八年,南方的最强割据政权南唐被攻灭。从此天下尚处在半独立状态的,就剩下了吴越和北汉。吴越王钱俶早就是宋代的“兵马大元帅”,双方关系十分亲密,和平演变已经是大势所趋;北方的北汉在大宋和契丹的常年打击和掠夺下,早就孱弱不堪,所依仗的,仅仅剩了一座太原城。此时,已经到了赵匡胤扶儿子出场的时候了。
此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:赵德昭和赵德芳。此前为了不让儿子进入权力场裹乱,赵匡胤刻意地雪藏了这两个儿子;二人贵为皇子,官位却仅仅是防御使。开宝六年,赵匡胤开始提拔儿子,也仅仅是让赵德昭当了兴元尹、山南西道节度使、检校太傅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看上去似乎官不小,但是让人活在二叔的阴影下。
南唐灭亡之后,赵匡胤派人请吴越王钱俶来开封相聚,钱俶欣然前来。而此时被赵匡胤派去迎接钱俶的,不再是赵光义,而成了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。这是赵德昭第一次独立承担外交任务,完成的情况让人满意。但是也能看出,此时的赵匡胤,已经开始为儿子谋划了。
其后发生的,便是宋太祖返乡事件了。在送走钱俶之后,赵匡胤突然决定回洛阳老家祭祖,而且与以前自己离京时让赵光义监国的情况不同,此时的宋太祖,突然要求弟弟和自己一同回家。而到了洛阳之后,赵匡胤突然宣布,想要迁都洛阳!这一手,谁都能看出来是冲着赵光义去的。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,势力庞大,赵匡胤只有将首都迁出开封,然后再相机剪除赵光义的羽翼,才能够保证儿子顺利接班。
可是,迁都的动议几乎遭到了朝臣一致的反对。赵匡胤解释说,开封地势开阔,无险可守,不能当做首都。只有洛阳这种有山河气象的,甚至是长安那种地势险要的,才是能保天下平安的国都。可是赵光义跪着说了五个字“在德不在险”,就一举扭转了局势。赵匡胤不是不了解,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屁话,但是赵光义的庞大势力,由不得不让他有着投鼠忌器的忧虑。最终,为了手足的情谊,为了天下的稳定,赵匡胤还是没有一意孤行,依然把国都留在了开封。
不过,赵匡胤此时也感觉到了危机。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庞大到足以改变他这个皇帝决定的地步, 如果自己日后有不测,赵德昭能否顺利接班呢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如果赵匡胤是个杀伐决断、心如铁石的人,他完全可以一刀杀了赵光义,一了百了。可是偏偏他是个仁义的人,他一直不忍心对兄弟下狠手。所以,他就退而求其次,在扶植儿子的同时,也同时扶植三弟赵廷美,希望他能够牵制赵光义。所以在从洛阳回来之后,赵匡胤在一个月之内三次光降赵廷美的府邸,他的崛起势头变得非常强劲。
斧声烛影
一切的一切,都在开宝九年十月壬午的那个雪夜戛然而止。那一天,赵匡胤屏退左右,和二弟赵光义喝酒。在殿外伺候的人,看见烛光之下,赵光义似乎频频起身施礼,似乎在拒绝着什么。不知不觉间,天色已晚,地上的积雪已经有了数寸厚。此时,兄弟二人打开房门,赵匡胤送赵光义走出房门,用手中的柱斧戳着地,口中说道:“好做,好做!”之后,赵光义回家,赵匡胤回去躺下,不一会儿就鼾声如雷。一会儿之后,就有宫人进入寝宫,想看看赵匡胤是否需要什么。可一看之下,众人大惊失色。这位席卷天下的皇帝,不知何时已经停止了呼吸。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悬案“斧声烛影”。
有人赶紧把事情告诉了宋皇后,宋皇后赶紧让亲信太监王继恩去找秦王赵德芳过来。这不用说,肯定是让赵德芳来继位的。在那个微妙的时候,谁先进宫控制局面,谁就是皇帝。而不久之后,王继恩回来了,并且告诉宋皇后“晋王来了。”宋皇后大吃一惊,但看木已成舟,无可逆转,于是只能对赵光义乞求道:“吾母子之命,皆托于官家。”赵光义虽然哭着,但是却大言不惭地回答道:“共保富贵,勿忧也!”。于是,赵光义继位,成为了宋代的第二位皇帝。而宋太祖赵匡胤的帝系,直到南宋时才再次被接续。
关于这件事的解读,有人认为是赵匡胤自然死亡。而他的天下,早就在那张诡异的酒桌上就定了。赵匡胤将国家托付给赵光义,赵光义不敢接受,不断地起身施礼辞谢,但是赵匡胤执意托付,赵光义只能答应。于是兄弟二人出门,赵匡胤祝福弟弟:“以后好好干!”大宋天下就被如此的交托了。但是,这种说法疑点重重。首先是从赵匡胤生前的种种动作来看,他是在扶植儿子和三弟,来牵制二弟,怎么会突然改了初衷呢?而且,这种国策级的改动,仅仅是兄弟二人之间的约定,连皇后都不了解,这可能吗?
而另一个说法,则黑暗了不少。在斧声烛影当夜,借着酒劲,赵匡胤对弟弟的独断专行提出了批评,赵光义于是频频起身施礼赔罪,并且在暗中给哥哥下了毒。喝完酒后,赵匡胤送弟弟出门,突然毒药的力量上来了,身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宋太祖竟然难以支撑,只能用手中的柱斧柱地保持平衡。他明白自己着了弟弟的道,但是同样也了解赵光义羽翼已成,自己的儿子已经斗不过弟弟了,于是只能发狠着说:“你干得好啊!”然后选择妥协,回到屋中平静地等待自己的死亡。
从逻辑上来说,这种说法更解释得通。赵匡胤此前的种种举措,已经明确地说明了他对弟弟的不满,此时借着喝酒再敲打一下很正常。而赵光义已经在宫内布置了眼线(至少王继恩就是一个),带进去毒药很有可能。而最重要的就是,赵匡胤一死,赵光义收益最大,直接成了皇帝,而且交接班顺滑无比,赵光义都没有经过标准的“三辞三让”就坐了殿,将皇帝的系统榄到了自己的怀里。这难道是个友爱的弟弟应该做的吗?而至于所谓的“金匮之盟”,是在赵光义继位第六年才第一次被提出来的。如果真的有这个东西的话,恐怕没人会等这么久。所以几乎可以不用考证,就能确定“金匮之盟”不过是赵光义炮制出的一出闹剧。所以几乎可以肯定,斧声烛影之夜,赵光义就是个谋杀案的嫌疑犯!
从以上的故事脉络可以看出,赵匡胤并不是不想把位置传给儿子,其实连他自己的皇位,都是被赵光义夺走的。他事前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,如果事情的发展没有这么戏剧性的话,赵德昭或者赵德芳继位是板上钉钉的。只不过,他没想到,自己一心关怀、倾力扶持的好弟弟,最后会为了权力,给自己来这么一手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2294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